处暑是什么意思
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,太阳到达黄经150°。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,到此为止了。处暑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节气,过了处暑,就意味着气温开始有明显地下降,天气要凉快下来了。
处暑节气,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。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。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,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,太阳辐射减弱,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,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,出拳出脚,小露锋芒。
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,就有开鬼门的仪式,直到月底关鬼门止,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。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,然后竖灯篙,放河灯招致孤魂,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,架设孤棚,穿插抢孤等行事,最后以关鬼门结束。时至今日,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。
处暑是什么意思啊
处暑是炎热离开。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斗指戊(西南方);太阳黄经达150°;于每年公历8月22-24日交节。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时至处暑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、太阳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,暑意渐消。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
处暑是什么意思
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也就是说。处暑节气的到来,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。这时候暑气渐渐消退,由炎热向凉爽过渡。但实际上,天气并不会逐渐凉爽起来,而是持续高温。
处暑是什么意思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,这时候是太阳到达黄经150°,主要是在每年公历的8月22日-24日交节。处暑属于秋季的节气,前一个节气是立秋,后一个节气四白露。一般来说,处暑来临之后,暑气渐渐消退,由炎热向凉爽过渡。但因为受到短期回热天气的影响,处暑过后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持续高温。
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主要有秋老虎、闷热、雷暴。所谓的“秋老虎”,指的是短期回热天气,其主要表现为晴朗少云、日照强烈、气温回升以及天气闷热。除此之外,在我国华南、西南、华西地区,处暑过厚的雷暴的活动比较多,但没有夏季那么活跃。
处暑是什么意思
立秋节气之后的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,当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就迎来了处暑节气。其时间点在每年公历8月22日-24日之间,到了这时候中秋佳节也就快到了。那么处暑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?
处暑是什么意思
处暑即为出署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它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在每年公历8月23日,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,此时的三伏已经接近尾声,白天热,早晚比较凉,昼夜温差比较大。此时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,农民加紧采摘,进行水稻施肥。
处暑吃什么传统食物
1.凉茶
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。每当处暑期间,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,先去药店配制药方,然后在家煎茶备饮,意谓入秋要吃点苦,在清热、去火、消食、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。
处暑之所以要吃鸭,是因为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饮食调养应以预防燥邪伤人为主。这个时期的饮食应该遵循润肺健脾的原则,而鸭子味甘性寒,具有滋五脏之阴、清虚劳之热、补血行水、养胃生津、止咳定惊、消螺蛳积、清热健脾、利水消肿之功效,可主治身体虚弱、病后体虚、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。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的圣药。因此鸭子是非常适合处暑之际吃的润燥食物。
3.白丸子
4.酸梅汤
5.龙眼
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,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,所以少喝凉茶、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。这个时候讲究补气、补血,要避免寒凉的食物;同时龙眼偏温性,有益心脾,补气血,有滋补养气的作用,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;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,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,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,是有益的。
处暑是什么意思
处暑,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意思,“处暑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。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。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。 处暑以后,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,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,降水逐渐减少,水稻成熟收割。尤其是华北、东北和西北地区抓紧蓄水、保墒;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。 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。处暑过,暑气止,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。民间向来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其间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