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这种「胃癌细菌」一大半中国人都有!看医生如何自救
所有人看到「幽门螺杆菌」都有点慌。包括我,一名消化科医生。
因为胃癌的确和幽门螺杆菌有点关系,再加上幽门螺杆菌真的喜欢中国人——中国已经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,据统计感染率高达 59%。
作为这 59% 感染者的一份子,作为久经考验的、治疗过许多幽门螺杆菌患者的医生,我决定,杀菌防胃癌。
不过,这场自救之旅并没有因为我是个老手而一帆风顺。
看似凶猛的副作用,一个也没来
对成年患者,克拉霉素每天总剂量为 1 克时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:恶心、呕吐、味觉失调……
这句话对于大家来说肯定很陌生,但我和这行字天天见面,可以说比老熟人还熟。
尽管只存在于纸面上,一旦发生还是很可怕的,所以我做了各种准备。
治疗之前,我买了话梅、陈皮、止吐药、塑料袋……每天随身带着,以防不期而至的老熟人们。
可能是运气好,这些准备的东西,一个都没派上用场。
「看来我还真是个骨骼清奇的天才,做消化科医生简直太合适了。」
第一个考验:记忆大挑战
没想到,第一个意外很快就来。在忙完工作之后准备回家的某个下午我突然一愣:早上忘吃药了。
我非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,直接在办公室原地捶胸顿足,我的好同事们都兴奋地围上来幸灾乐祸:
「你终于得胃癌啦?」
……
没空理这帮骚货,我得赶紧想想,哪里做得不对。
治疗前我还觉得挺简单,不就是——
每天 4 种药,早餐前吃 2 种药,3 颗,早餐后吃 2 种药,4 颗,晚餐前重复早餐前的 2 种,晚餐后重复早餐后的 2 种,重复吃 56 次药,一共把 196 粒药送进肚子里么……
我把这段早已滚瓜烂熟的方案做成提醒,写到办公桌的日历上,记在手机里闹钟里,设置在提醒 App 里。
治疗后我发现,忘记服药很容易,这次就是因为给患者做胃镜,忙起来就忘了。忘一次还好,两次三次那还得了。
学霸的本能启发了我,只有营造学习的氛围才有坚持的动力,我得告诉每一个人,我要杀菌,我正在杀菌。
之后的发展果然顺利多了,我的好同事们从此见了面都不再问「你吃了么」,而是关切地询问「你今天吃药了么」。
从此我多了五六个人肉闹钟,再也没忘过。
当然,最后我反应过来,其实我是一个经常在吃完饭后才想起「我是要减肥」的人,怪不得他们总是对我不怀好意地笑。
第二道关卡:嘴里的怪味
俗话说:嘴里没味,茶饭不思。这句话准确形容了我当时的心情。
自打吃药起,每天我都有一种刚嚼完 10000 个硬币的错觉,那种挥之不去的金属味,始终萦绕在舌尖。
之前觉得嘴里有味是小事,不影响生活,等真到自己头上才发现,我对这种烦恼一无所知。
怎么办?
我想到另一句老话,多喝热水,这也是我经常给患者的建议。
等我抄起杯子一天喝了 18 杯之后才发现,喝水并没有什么 * 用。
想想也是,这股味儿来自吃下去的药,要维持药效,药物就得在身体里循环往复,对口腔的影响,就是让一股金属味不断出现。
最后还是老前辈神农指引了我,在尝遍各种调味料做的饭菜之后,硬扛了过去。
小贴士
1.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药物会让人嘴里产生金属味,是正常反应,停药就消失
2. 多喝热水(没太大用),吃点咸的辣的酸的麻的……总之必须是好吃的、你喜欢的,适当吃点可以缓解
最刺激的总在最后:别走太远!
故事要从那次聚餐说起。
某天,下班后,和同事们相约去一家苍蝇馆子吃饭。
东西很好吃,服务很 nice,大家一起吹牛也吹得很爽,但我还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巨大威胁——最近的厕所在一里路之外。
也就在谈笑风生叽里呱啦七嘴八舌之间,忽然有一阵屎意袭来,我思索了 3 秒,做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,把便便憋回家。
可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,明显低估了这一袭屎意。
本来我肠子容量就小,平时屎多,由于抗菌药和吃得多的双重作用,这份屎意来得又急又猛,走到一里之外的厕所,估计已经在裤子里一泻千里了。
怎么办?
我凝神静气,跟肠子和菊花打好招呼,努力兜住稀屎,小心翼翼逼近目标公共厕所。
这一里路可能是人生中最远的一里路,好不容易到了门口,我迅速调整为着急的小碎步,一定要让大家看出来我是渴望第一个抢到坑位的人!
蹲下,释放,歇斯底里,丧心病狂……那噼里啪啦又无法克制的声响,嘹亮地响彻整个厕所。
很显然,我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幸运,花了一天时间,研究改良了憋屎大法,同时做出了郑重决定——
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这 14 天,行动范围一定要控制在厕所方圆一百米!
小贴士
1. 老跑厕所是治疗时常见的尴尬,因为抗菌药影响肠道导致拉稀,停药就会好。
2. 如果你平时就容易拉,一定要做好准备,因为吃药期间你会遇到不打招呼就来的稀屎。
3. 多喝热水(这次真的有用),如果确实拉得太多,喝口服补液盐。
挺过 14 天的治疗,查菌是阴性,功德圆满。
体验了患者的心理历程,在通往合格消化科医生的道路上,我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降低胃癌风险固然是治疗收益,但不经历风雨真的没有彩虹,治疗必然要付出一些成本。
可能大家会问,我要不要检查治疗幽门螺杆菌呢?
判断方法都在一张图里,送给大家:
关于幽门螺杆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
1. 感染幽门螺杆菌,一定会得胃癌吗?
概率不高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是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,早在 1994 年就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纳入到了 Ⅰ 类致癌物,致癌风险确认无误。数据表明,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终生患胃癌的几率高 1~5 倍。
不过,胃癌真正出现,不仅需要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启动因素,还需要其他基因、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。
2. 杀掉幽门螺杆菌,能防胃癌吗?
确实有帮助。
数据显示,不管是高胃癌风险还是低胃癌风险,无症状感染者还是诊断早癌做完内镜手术的患者,根除幽门螺杆菌都会让后续胃癌发病率降低,下降率总体上大约是 34%。
至于要不要杀菌、什么人需要杀菌的问题,看上面那张图。
3. 不想得胃癌,除了杀菌还有什么办法?
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是——做好胃癌筛查,3 句话:
- 如果你没有去治疗幽门螺杆菌,或者有胃癌家族史,建议到 40 岁时开始进行胃癌筛查;
- 目前胃癌筛查以胃镜检查为主,也会结合参考胃蛋白酶等检查;
- 下次胃镜检查何时进行,根据首次胃癌筛查的情况而定。
文章来源:丁香医生